
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关键阶段。习近平文化思想立足中华文明五千年积淀,以马克思主义为魂脉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根脉,深刻阐释了文化自信的根基、文明互鉴的路径与守正创新的方向,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。深入学习这一思想,既是把握历史主动的必然要求,也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。
一、守正创新固本元,培根铸魂强自信
文化自信是民族复兴的精神脊梁。习近平强调:“中华文明的连续性、创新性、统一性、包容性、和平性,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密码。”在交流研讨中,我深刻认识到,唯有守文化之正、创时代之新,方能筑牢精神根基。
一是以史为鉴知兴替。中华文明如“老树深根”,绵延不绝。从良渚文明实证中华五千年历史,到三星堆展现多元一体的文化特质,文化遗产的挖掘保护启示我们:守正需深植历史土壤,传承需激活文化基因。正如俗语所言,“树高千尺不忘根”,只有理清文明脉络,才能看清未来方向。
二是以创为钥开新局。“苟日新,日日新”的进取精神,是中华文明永葆生机的关键。中国式现代化以传统文化为底色,用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照亮创新之路。正如浙江推进文化遗产活态传承,苏州融合古城保护与科技发展,证明“旧瓶装新酒”亦可焕发时代生机。
三是以民为本聚合力。文化发展需扎根人民、服务人民。从《觉醒年代》等文艺作品引发共鸣,到“村晚”“村BA”等民间活动火热出圈,印证了“接地气才能有人气”的朴素道理。只有让文化成果惠及群众,才能凝聚起团结奋进的磅礴力量。
二、互鉴共荣拓视野,和合共生促大同
文明因交流而多彩,因互鉴而丰富。习近平提出“全球文明倡议”,倡导以文明对话破解“文明冲突论”。这一思想启示我们:中华文化既要“走出去”,也要“引进来”,在开放包容中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
一是以桥为媒连世界。“国之交在于民相亲”,文化交流是民心相通的金钥匙。从“一带一路”共建国家互设文化中心,到“鲁班工坊”输出技术更传递友谊,印证了“修桥铺路,功德无量”的智慧。通过搭建对话平台,中国故事正以更鲜活的方式走向世界。
二是以和为贵化分歧。中华文化强调“和而不同”,反对“党同伐异”。中希文明互鉴中心、亚洲文化遗产保护联盟等机制,正是践行“各美其美,美美与共”的生动实践。正如习近平所言:“一花独放不是春,百花齐放春满园。”只有尊重文明多样性,才能实现共同繁荣。
三是以义为纲担责任。中国始终做文明交流的推动者。从敦煌莫高窟数字化保护技术全球共享,到“良渚论坛”探讨文明传承新路径,体现了“达则兼济天下”的胸怀。这些行动不仅守护了人类共同遗产,更彰显了大国的文化担当。
三、知行合一践使命,凝心聚力谱新篇
理论的价值在于实践,文化的生命在于创造。习近平指出:“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,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。”这要求我们以“功成不必在我”的境界和“功成必定有我”的担当,推动文化思想落地生根。
一是以学促干强根基。“打铁还需自身硬”,必须深学细悟习近平文化思想。通过研读《中华民族共同体概论》、参与“四史”教育,夯实理论根基;借助“书香社会”建设、“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”等载体,推动思想入脑入心,做到“知其言更知其义,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”。
二是以制护航谋长远。制度是文化传承的“定盘星”。北京中轴线申遗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等工程,将保护纳入法治轨道;《传统文化振兴条例》等政策出台,为创新提供制度保障。这启示我们:文化发展需“既搭台又立规”,方能行稳致远。
三是以融赋能增活力。推动“文化+”跨界融合,让传统与现代碰撞火花。景德镇陶瓷产业引入3D打印技术,河南卫视“中国节日”系列用科技赋能传统美学,证明“老手艺”也能玩转“新赛道”。只有坚持创造性转化,才能让文化“活”在当下、火在云端。
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文化建设的“指南针”和“动力源”。作为文化工作者,我们既要当好“守井人”,深挖传统文化精髓;也要争做“开荒牛”,探索文明发展新路;更需化身“架桥者”,推动中外文明对话。唯有以“咬定青山不放松”的定力、“不破楼兰终不还”的闯劲,方能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,为民族复兴注入澎湃精神力量!